新质生产力如何助力农业生产?顺义基地给出答案
字号:

随着顺义区14万亩小麦收割完成,位于大孙各庄镇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环发所”)顺义基地一派繁忙,“秸秆团队”开始利用秸秆进行课题研究。

 

“秸秆团队”指的是环发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创新团队。目前,团队设在顺义区大孙各庄镇的监测点位不仅是华北地区秸秆还田生态效应长期监测点,还是农业农村部国控监测点。

 

“秸秆团队”主要开展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减排固碳等研究,通过长期监测,记录相关科学数据,科学评价秸秆还田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影响,为指导秸秆还田生产实际、优化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制定有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团队的监测内容包括不同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下的气象条件、耕作-栽培措施、作物田间生产情况等指标。秸秆还田模式包括炭化还田、粉碎还田和覆盖还田等七种。

 

“我们的监测实验从2023年小麦种植开始到现在持续了一年,积累了一定的实验数据,后续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监测点位维护和数据监测,拓展监测内容。”“秸秆团队”研究人员朱本海告诉记者。

 

顺义基地是环发所目前在北京市建设的综合性科研试验基地,除了“秸秆团队”研究的课题,还有数十个课题在这里开展。

 

“顺义基地作为研究所的第二实验室,围绕农业绿色低碳开展科技创新、科学观测、中试转化等项目,致力于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环发所条件保障处基地管理员赵鹏程说,“顺义是北京市重要的粮食产区和蔬菜供应区,农业发展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我们落户大孙各庄镇。”